孔明巅峰对决阵型组合表 孔明大战诸葛亮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孔明巅峰对决阵容搭配表”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当着众臣的面叹曰:“若奉孝在,孤安能至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重要性。
郭嘉,字奉孝,投靠曹操后,使曹操如虎添翼。郭嘉首先建议曹操消灭吕布,布局东边的安定。打吕布时,曹操久攻不下,郭嘉建议用水淹城,终于俘虏吕布。并安抚臧霸。使得东边有了战略支撑。
郭嘉建议曹操把刘备囚禁起来,他很清楚刘备不是一般的人物,结果刘备脱离曹操,打算与袁绍联合。郭嘉建议曹操,先打击刘备,刘备兵败逃亡袁绍那里。
官渡之战,郭嘉的“十胜论”使曹操奠定了信心,袁绍被打败。并神一般的预测,孙策不久将死。袁绍病亡,郭嘉建议曹操“隔岸观火”,静观袁氏兄弟内乱。
果然袁氏兄弟搞内讧,曹操趁机打败袁谭。袁熙,袁尚逃亡乌桓。在攻打乌桓问题上,大家都不支持曹操,只有郭嘉分析,必须要尽快打乌桓。因为袁氏与公孙度联盟,会导致他新得的河北,青州一带不安全。
而且郭嘉也很正确的分析了,刘表不信任刘备,不会听刘备的意见,背后袭击许都,这是曹操最担心的事。
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很快收复乌桓。然而这一年,公元207年,国家病逝。也是这一年,诸葛亮出山加入了刘备的公司。于是就有人说,郭嘉不死,诸葛亮不出。这种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诸葛亮以《隆中对》的战略,为刘备创建蜀汉基业,立下丰功伟绩。以《出师表》为终身奋斗之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生的写照。
郭嘉与诸葛亮生活在不同的 社会 环境当中,他们都是治世的谋臣。郭嘉的谋略为曹操奠定北方起到了大的作用。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为刘备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所以说,谈不上谁更胜一筹。
只能说,郭嘉比诸葛亮年龄大十几岁,曹操创业期时,他遇到了好的时机。诸葛亮也同样遇到了刘备的创业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两个只是在不同的舞台上,唱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没有高下之分。
从大众的知名度看,诸葛亮明显是胜过郭嘉的,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就是三国里智慧的化身。自他出山之后,算无遗策,巧计百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阵法,擅长军事。可以说,他是三国时期也是 历史 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
郭嘉属于知道有其人,但不详其事的重量级,从知名度上判断明显逊色一些,但这里我们要评论他们谁厉害,还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单一的看群众口碑了,了解一下,才知道为什么敢把郭嘉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而不是把荀彧等拿过来比较,就已经说明他们是一个重量级的。
到底谁厉害,得找事论。《三国演义》作为一本以史实为原形的少说,多少有些真实的诸葛亮和郭嘉的影子的,他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呢?当时是否有能一较高下?
俗话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此人善用计谋,同样精通阵法,会洞察人心,运筹帷幄,号称“鬼才”。在他的帮助下,曹操打下了整个北方,成为北方霸主。值得一提的是,郭嘉26岁成为曹操谋士,死于38岁;同年,诸葛亮出山,同样是26 岁。这个巧合不免增加了一丝奇妙的色彩。
严格来讲,他们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郭嘉属于东汉末年,当时刘备还未成型,天下还未三分。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帮各自的主公打下了坚实势力的地基。那么让我们分别来看看他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功绩,又是谁技高一筹吧。
不能光美化诸葛亮了,要对 历史 负责。翻开《三国志》,就会发现其实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的完美。首先,诸葛亮的确博学多才,在三顾茅庐的时间段上就作出《隆中对》这样具有远大眼光的军事名篇。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先取荆州,再夺西川”,可以说这个思路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也足以证明他长远的战略眼光。
在之后的时间里,诸葛亮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军师,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是的,他善于掌管国家后备资源及军中部署防备,至于直接参与作战,献计用策,则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结识鲁肃,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巧舌如簧让孙权下定决心联手抗曹。而之后主要的计策则是周瑜想到的,诸葛亮则治理军队,置办军资,分工明确;直到曹操兵败,刘备才拜他为军师,掌管军中大小事宜。之后就按照计划的那样,占领荆州,再南下入川。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攻打川地,他才第一次真实地指挥军队,而且也证明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能力。
那么郭嘉呢?我们可以将他与诸葛亮对照着来看。
首先我们要确定郭嘉的定位,那就是谋士,没说的,就是谋士。这也就意味着他可以献策,但并无军队指挥实权。其次,他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屡献计谋,在对抗当时的袁绍、刘表等人时发挥了实际的作用。可以说他用兵灵活变通,心思活泛。这一点上,诸葛亮实际上是差强于他的。
当然,北伐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可以看出他熟读兵书,但并没有知道的那样用兵如神。事实上,诸葛亮用兵十分谨慎。也许是直接指挥军队带来的压力,他并没有郭嘉进言曹操那样潇洒从容。
所以,也无法就这样断言,毕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郭嘉所处的时机是天下正值动荡,曹操还没有奠定自己的基业,郭嘉又擅长出谋划策灵活应对眼下的困难,所以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而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局势基本已定,三分局面已成定局,互相制衡,注定有一段时间的“假和平”。而诸葛亮更适合规划长远的发展大计,所以才有后来的蜀国。
可以见得,诸葛亮擅长治国,郭嘉擅长谋略;诸葛亮擅长整理资源,郭嘉擅长洞察人心;诸葛亮擅长全盘操纵,郭嘉则擅长改变局势。一个长远打算,一个应对当下。一个是全能的相国,一个是天生的谋臣。他俩各有长处,看似是同一类人实际却完全不同。
定位不同,所以不敢断言他俩到底谁更强,只叹郭嘉英年早逝,不能与诸葛亮同时代大放异彩,一争高下。
诸葛亮和郭嘉这两个各有所长的人才,到底谁在你心里更厉害呢?两人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为自己效忠的君主在军事和政治上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计谋,在才能上二人是不分高下的。
是郭嘉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这么比较一点都不公平,因为郭嘉跟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试想一个总揽蜀汉军国大权的丞相级别的人物,怎么会跟一个不带长的小小参谋去争一日之短长?
郭嘉是个有能力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在曹营五大谋士之中,年纪最轻,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也许会跟诸葛亮唱一唱对手戏。而在曹营五大谋士之中,也就是郭嘉有可能跟诸葛亮巅峰对决:荀彧荀攸因为反对曹操代汉自立,已经被猜忌雪藏,而贾诩又是个极端自私的老滑头墙头草,到时候是支持司马懿还是曹爽都很难说,而程昱(141年)则比曹操(155年)荀彧(163年)还老,“托孤寄命”显然是不可能的。
郭嘉最受曹操器重的地方,在于他对曹操是无条件支持,却对所谓的汉室基业不感冒,要是曹操想代汉自立,郭嘉肯定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支持。所以郭嘉是最有可能成为曹魏阵营头号谋臣乃至文臣的,而“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郭嘉,一定可以与诸葛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但是郭嘉有本事,也不至于把诸葛亮吓得不敢出山,诸葛亮有能耐,也不会把郭嘉吓死。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不知道郭嘉已经死了,而郭嘉死前,也不知道诸葛亮已经出山了。 事实上,在郭嘉死前、诸葛亮出山之际,这两个人都没有引起敌对阵营的足够重视,因为军师祭酒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而诸葛亮在荆州“卧”了那么长时间,他老婆的姨夫刘表也没说要给他一官半职。
虽然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是既然题主提出了问题,那么半壶老酒半支烟就勉为其难来比较一下……
首先比投靠势力:有差距,但也不是天壤之别。郭嘉是曹操阵营的谋士,或者说是汉献帝名义上的属下,而诸葛亮是刘备阵营的,名义上先前也是汉献帝属下,后来成了蜀汉或者季汉(但是诸葛亮及刘备刘禅都称自己为大汉)的军政首席执行官。
有人说,刘备是割据势力的头目,跟曹操没法比,所以双方的官职也不能比。但是要知道,能够在赤壁和汉中击败曹操,并且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刘备势力虽然跟曹操有差距,但也不至于蜀汉的丞相地位比不上曹魏的军师祭酒。
而郭嘉这个人,原先是袁绍阵营叛逃到曹操那去的,在他之前,已经有荀彧荀攸叔侄和程昱,前后脚来到的还有毛玠,荀彧才是跟诸葛亮同级别的文官之首,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而曹操见了程昱那是“如拨云见日”,先后当过省级干部东平相、尚书、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奋武将军;毛玠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首倡者,先给曹操当组织部长,后来又当了副总理级别的尚书仆射。
郭嘉有史料记载的主要功绩,有两个半,“十胜十败”说让曹操下决心和袁绍正面作战并打赢了但是真正首倡并得到曹操认可的,是荀彧;兵贵神速轻骑定辽东,也对了赢了;这是两个功劳,而功劳就在他出主意帮腔,而不是亲自去打的,大主意还得曹操拿;对刘备不杀不纵的软禁策略,曹操只听了一半——没杀,没听另一半——放了,其实应该尽早建议杀掉,要是没有刘备搅局,孙权根本就打不过曹操,早就统一了,所以不杀不放是个馊主意。
郭嘉也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或者是知人善任的曹操认为郭嘉是个好文案,但不是个好执行官,所以放心把后背留给荀彧程昱,让他们分兵把守,并且顶住了吕布的骚扰。
反观诸葛亮,一加入刘备阵营,马上就成了文官之首,刘备像曹操对待郭嘉一样,也给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官职,叫军师中郎将,也就是总参谋长,比郭嘉那个作战参谋军师祭酒大了不止一个级别,后来更是当上了蜀汉丞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操这个人很会说话的,对手下一贯不吝溢美之词,比如他把荀彧比作“吾之子房”,许褚比作樊哙,张郃比作韩信,而郭嘉到死,一直是军师祭酒,没有升迁。远不如刘备那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来的亲切,也不如军师中郎将官职来的实在。
所以后世史学家评价说,曹魏阵营,文臣第一萧何式的荀彧,第一谋士(史称谋主)军师荀攸,那是张良之亚,也是官渡之战的前敌总参谋长。
至于郭嘉,只是由于死得过早才引发出“若是郭嘉还活着会怎么样”的假设而声名大噪的,就像人们猜测如果关羽张飞不死蜀汉会不会一统天下,张郃不死司马能否吞曹一样,都是空中楼阁。如果荀彧荀攸程昱早死,可能有人也会提出“如果某某不死,曹操早就统一地球”了 ……
郭嘉和孔明相比哪是不可能的,以前看三国都忽略此人。
郭嘉与诸葛亮,谁厉害?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答过很多次了,这种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不知道对于提问题,你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郭嘉的名声吗?
如果把二者拿来进行比较,这两个人根本无法比较,不是因为他们两个没有较量,而是他们两个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能相提并论,你那星星跟月亮相比,怎么比?根本就无法相比。
郭嘉在 历史 上就是个默默无闻的谋士罢了,要战略没战略,要战绩没战绩,在计谋也只有遗计定辽东,其他的就没什么好说的,可能会有人说,郭嘉还有个十胜十败论,其实对于这个十胜十败论,这只是对曹操打败袁绍起到信心的作用,对于曹操打败袁绍也没有起到实际性的作用,而且这篇十胜十败论,也谈不上兵法,所以吹郭嘉是真的没有什么好吹的。
在反过来说说诸葛亮吧,说战略,一篇《隆中对》千古战略名篇,说战绩,联吴败曹,戏耍周瑜,巧夺荆州,取益州,定川蜀,七擒七纵等,有的是,说头衔诸葛亮远远比郭嘉多的不是一点,更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头衔。下面随便例举几个诸葛亮头衔,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战略家、发明家等。
中国武庙十哲之一
中国文庙大儒之一
中国十大军师之一
中国十大谋士之一
中国十大名相之首
中国十大出将入相之一
中国十大儒将之一
中国古代名将通史前五
中国战略家代表人物
中国儒将代表人物
中国 “智圣”
这些头衔,岂是一个郭嘉谋士头衔能比的吗?把这两人拿来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历史 上郭嘉死的那年,诸葛亮才出山,所以两人没有正式交过手,很难比较的,但综合来说,个人认为诸葛亮厉害一些。原因有几点。
首先看看两者辅佐的对象,很明显,曹操在各方面都要胜过一些,曹操得郭嘉平定北方,但曹操当时的实力虽然比之北方如袁绍这些弱小,但却也有一定的底蕴。而刘备不如曹操,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备也只有一个县城,所以从曹操和刘备对比,曹操实力和刘备实力的对比,郭嘉帮助曹操一统北方,诸葛亮帮助刘备三足鼎立,诸葛亮应该更难。
其次,二者在各自集团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郭嘉是传统意义上的纯谋士,也就是说郭嘉的任何主意都要曹操拍板才行,否则也得不到实施。所以郭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曹操英明,否则郭嘉要是辅佐董卓、袁术之类,便是计谋再高不被采纳也是无奈啊。而诸葛亮和东吴的周瑜、魏国的司马懿并称的儒将,是可以自己带大部队独当一面指挥大战的。所以他们并非单纯的谋士出主意而已,而是要更为的全面。
诸葛亮除了计谋方面以外。在政治、治国、外交、军事上都有建树,除此之外即便是在文学上诸葛亮也有出师表,在 科技 发明上还有木牛流马以及诸葛连弩传世。至少在文学和 科技 方面,诸葛亮是强于郭嘉的,称诸葛亮是三国第一全才绝不为过。
而郭嘉更多的可以称为怪才或者鬼才
总体来讲,我认为孔明更厉害。
郭嘉和诸葛亮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种人。且最擅长的也不是一个领域。
郭嘉总体是善出奇招,险招,反其道而行。是个军事天才。
诸葛亮则是稳中求胜,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干。是个政治天才。
如果郭嘉不早逝,我们就会看到两个天才博弈,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军事上,郭嘉擅长排兵布阵,出谋划策,且屡屡克敌制胜。这一点孔明比不上他。
治军上,当然是孔明厉害,司马懿感叹孔明是奇才,不是说他领军作战多么厉害,而是指治军能力很厉害。
治国上,因为郭嘉英年早逝,看不到他的治国之才,但从孔明的成就来讲,郭嘉的治国能力一定是低于孔明的。
这么说吧,郭嘉呢,就是开国元勋,开疆辟土。
诸葛亮呢,是治世大贤,保国安民,领兵作战虽然算不得顶尖,也是相当了得了。
参考三国志,孔明被封为诸葛武侯,单就武侯这个封号,不会打仗怎能得来?
诸葛亮,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等多种领域的大家。而郭嘉因为英年早逝,只能得一个军事家。
总体来讲,我认为孔明更厉害。
诚邀,如题。郭嘉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窃以为看看战绩就知道了。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年名士,曹操的军师祭酒。郭嘉的主要功劳是帮助曹操灭袁术,败袁绍,一封遗计使得辽东公孙家族无条件投降,可以说曹魏的的疆土基本都与郭嘉的谋划有关,甚至于如果郭嘉不死,定能看出连徐庶都能看穿的火攻之计,曹操也许能就此一统天下也未可知啊
那么诸葛亮呢?
诸葛亮的能力因为赤壁之战而天下闻名,他的功劳主要是给刘备指出了战略,即跨有荆州益州,东和孙权,西抚诸戎而待天下有变。那么诸葛亮实现了自己的谋划了吗?貌似没有。终其一生,诸葛亮也只是辅佐刘备创立了仅仅剩下益州的蜀汉政权,这其中虽然有刘备的原因,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诸葛亮自身肯定也有些原因的。
从这点来看窃以为郭嘉更厉害些。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诸葛亮:刘备手下第一谋士。26岁跟随刘备。54岁病死。
郭嘉:曹操手下早期第一谋士。27岁跟随袁绍,后跟随曹操。战功:灭吕布,伐袁绍。平乌丸。助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但体弱多病,不适应南方生活。于38岁病死。公跟随曹操11年。
然而,郭嘉死的那年,诸葛亮正好出山。所以我们就没看到两大谋士的真正智斗。但是三国有句俗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可以从侧面说明可能郭嘉要厉害一些!卧龙也许不敢与他正面较量。
个人认为,他们两其实并没有可比的。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才,郭嘉属于谋士、军事参谋,跟法正是一类。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郭嘉绝对是他的第一谋士,郭嘉在战术上、战略上都有很眼光,是三国时期军事方面的天才。诸葛亮,我们不妨看看同时代,同级别的人对他的评价。司马懿在三国后期,可以说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 也是诸葛亮的老对头。他在与诸葛打仗的时候评价过诸葛是天才,很多人就以为诸葛亮很能打仗,其实不然,司马说的是诸葛是治军方面的天才。另外,还有一次总结性的评论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简单说就是他不是打仗的料,志向大、不识机微,想法多不知怎么决断,好用兵不知权变。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奇谋妙计,天文地理,无所不精,官职至丞相,诸葛亮比郭嘉厉害 。
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故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 故事
1、第一次对决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并用木牛运输粮草,以保障其后勤供给。
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生病(历史上真实的曹真绝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于是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统一指挥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御蜀军。对于这次军事行动,魏明帝对司马懿给与了高度信任,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接受重任后,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鉴于当时的军事态势和蜀军特点,司马懿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将此战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逼退蜀军就算完成任务。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进军的消息后,留下一部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则亲自率军迎战司马懿。起初,司马懿部将郭淮、费曜等抄袭诸葛亮,但被诸葛亮击败,蜀军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随后,魏、蜀两军主力在上邽以东遭遇。
此时,司马懿在初战不利的形势下,立即收兵据险防守,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只得率军退回。而司马懿也尾随诸葛亮到达卤城。此时,老将张郃建议:“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资治通鉴》)主张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不应该只尾随而不敢追击。
对于张郃的建议,司马懿并不听从,还是继续尾随诸葛亮,追上蜀军后,司马懿还是不与诸葛亮交战,而是选择在山上扎营,继续据险不战。司马懿此举令众将极为不满,甚至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资治通鉴》)的话。
到了这年五月,司马懿派张郃攻击围祁山的蜀军,自己则亲自率中路军与诸葛亮正面对峙,在部将的纷纷要求下,司马懿率军与诸葛亮蜀军正面交战,不料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于是司马懿随即退军保卫大营,继续坚守不出。至当年六月,蜀军后勤补给困难的致命问题再度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设置的伏兵射杀。
纵观两人的第一次巅峰对决,司马懿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利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的弱点,将其逼退。不过司马懿虽达到了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诸葛亮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还是没有解决后勤补给这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被迫退军。
2、第二次对决
诸葛亮退军后,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计诸葛亮在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调运粮草,以备再战。而司马懿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果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的再次伐魏筹备了三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充分,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同时举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军抵御东吴,一方面继续以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从曹魏的军事部署来看,魏明帝显然更在乎东吴的军事行动,并要求司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敌方针,“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大军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也率军渡过渭河,背水立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亮若出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预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余丈,南北长有七里左右,东西宽约二里,南依秦岭,北傍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并在此处搞起了屯田,显然意在持久作战。
那么,司马懿为何害怕诸葛亮出武功呢?从地图上看,武功是曹魏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距离长安很近,诸葛亮若沿着渭河,取道武功,则可直接威胁长安。如果这样,司马懿就不得不与蜀军主力展开决战。这是与司马懿的战略初衷相背离的。而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为出武功要经过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而司马懿大军又近在咫尺,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个险。这与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辙。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不敢冒险,往往已失战略先机。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对司马懿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司马懿很重视这个建议,派郭淮驻防北原。郭淮的营垒还没有筑成,蜀军已到,“淮逆击却之”。
这样,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显然是蜀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同年七月,东吴在东线作战失利,魏军进一步获得战略主动。曹魏群臣认为司马懿与诸葛亮在西线正相持不解,建议明帝西幸长安。但魏明帝则轻松地说:“权走,亮胆破,大军足以制之,吾无忧矣。”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尽管诸葛亮想尽办法刺激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终不为所动。逼得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试图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为平息众怒,乃上表请战。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执持符节支持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诸葛亮得知此事后,无奈地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殁于军中。从而结束了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巅峰对决。
3、死后的对决
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为名撤退,从而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谈。对此,司马懿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这其中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三国中郭嘉比诸葛亮优秀吗?
是郭嘉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这么比较一点都不公平,因为郭嘉跟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试想一个总揽蜀汉军国大权的丞相级别的人物,怎么会跟一个不带长的小小参谋去争一日之短长?
郭嘉是个有能力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在曹营五大谋士之中,年纪最轻,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也许会跟诸葛亮唱一唱对手戏。而在曹营五大谋士之中,也就是郭嘉有可能跟诸葛亮巅峰对决:荀彧荀攸因为反对曹操代汉自立,已经被猜忌雪藏,而贾诩又是个极端自私的老滑头墙头草,到时候是支持司马懿还是曹爽都很难说,而程昱(141年)则比曹操(155年)荀彧(163年)还老,?托孤寄命?显然是不可能的。
郭嘉最受曹操器重的地方,在于他对曹操是无条件支持,却对所谓的汉室基业不感冒,要是曹操想代汉自立,郭嘉肯定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支持。所以郭嘉是最有可能成为曹魏阵营头号谋臣乃至文臣的,而?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郭嘉,一定可以与诸葛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但是郭嘉有本事,也不至于把诸葛亮吓得不敢出山,诸葛亮有能耐,也不会把郭嘉吓死。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不知道郭嘉已经死了,而郭嘉死前,也不知道诸葛亮已经出山了。 事实上,在郭嘉死前、诸葛亮出山之际,这两个人都没有引起敌对阵营的足够重视,因为军师祭酒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而诸葛亮在荆州?卧?了那么长时间,他老婆的姨夫刘表也没说要给他一官半职。
虽然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是既然题主提出了问题,那么半壶老酒半支烟就勉为其难来比较一下?
首先比投靠势力:有差距,但也不是天壤之别。郭嘉是曹操阵营的谋士,或者说是汉献帝名义上的属下,而诸葛亮是刘备阵营的,名义上先前也是汉献帝属下,后来成了蜀汉或者季汉(但是诸葛亮及刘备刘禅都称自己为大汉)的军政首席执行官。
有人说,刘备是割据势力的头目,跟曹操没法比,所以双方的官职也不能比。但是要知道,能够在赤壁和汉中击败曹操,并且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刘备势力虽然跟曹操有差距,但也不至于蜀汉的丞相地位比不上曹魏的军师祭酒。
再看排行,郭嘉是军师祭酒,这个官职是曹操?整改?来的,把军师和祭酒两个官职结合在一起,就成了首席谋士的专属名词。当过在新闻媒体干过的人都知道,首席记者看似风光,甚至能参加编委会,但是手下一个人也管不着,还不如一个采访组长,能够有一帮小弟前呼后拥,还能参加个发布会拿点红包,好一点的媒体还有出国采访兼旅游的机会。
而郭嘉这个人,原先是袁绍阵营叛逃到曹操那去的,在他之前,已经有荀彧荀攸叔侄和程昱,前后脚来到的还有毛玠,荀彧才是跟诸葛亮同级别的文官之首,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而曹操见了程昱那是?如拨云见日?,先后当过省级干部东平相、尚书、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奋武将军;毛玠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首倡者,先给曹操当组织部长,后来又当了副总理级别的尚书仆射。
郭嘉有史料记载的主要功绩,有两个半,?十胜十败?说让曹操下决心和袁绍正面作战并打赢了但是真正首倡并得到曹操认可的,是荀彧;兵贵神速轻骑定辽东,也对了赢了;这是两个功劳,而功劳就在他出主意帮腔,而不是亲自去打的,大主意还得曹操拿;对刘备不杀不纵的软禁策略,曹操只听了一半?没杀,没听另一半?放了,其实应该尽早建议杀掉,要是没有刘备搅局,孙权根本就打不过曹操,早就统一了,所以不杀不放是个馊主意。
郭嘉也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或者是知人善任的曹操认为郭嘉是个好文案,但不是个好执行官,所以放心把后背留给荀彧程昱,让他们分兵把守,并且顶住了吕布的骚扰。
反观诸葛亮,一加入刘备阵营,马上就成了文官之首,刘备像曹操对待郭嘉一样,也给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官职,叫军师中郎将,也就是总参谋长,比郭嘉那个作战参谋军师祭酒大了不止一个级别,后来更是当上了蜀汉丞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操这个人很会说话的,对手下一贯不吝溢美之词,比如他把荀彧比作?吾之子房?,许褚比作樊哙,张郃比作韩信,而郭嘉到死,一直是军师祭酒,没有升迁。远不如刘备那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来的亲切,也不如军师中郎将官职来的实在。
所以后世史学家评价说,曹魏阵营,文臣第一萧何式的荀彧,第一谋士(史称谋主)军师荀攸,那是张良之亚,也是官渡之战的前敌总参谋长。
至于郭嘉,只是由于死得过早才引发出?若是郭嘉还活着会怎么样?的假设而声名大噪的,就像人们猜测如果关羽张飞不死蜀汉会不会一统天下,张郃不死司马能否吞曹一样,都是空中楼阁。如果荀彧荀攸程昱早死,可能有人也会提出?如果某某不死,曹操早就统一地球?了 ?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战记录及胜负情况(正史)
,唯一一次交战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各种史料记载的版本不同,司马家编的晋书说司马懿获胜了,但历来史家都认为这是替司马懿吹嘘。被公认的说法是取自《汉晋春秋》:孔明第四次北伐,击退魏将郭淮的前军,收割了当地的小麦,和司马懿在上邽东部遭遇,不等交战,孔明先退军,司马懿追击,但追上了又不敢交战,其他魏将笑话司马懿畏敌如虎,司马懿只得出战,派张郃攻击王平,没有攻克,司马懿自己率军进攻孔明的主力,孔明派魏延高翔吴班等将领反击,司马懿大败,蜀军斩获魏军甲士头颅三千,重铠五千件,强弩三千一百张。其后孔明退回汉中,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蜀军,被孔明伏杀于木门道。
上方谷一役:攻心为上
夜幕笼罩,七盏琉璃灯的光辉映照下,是一张古朴沧桑的脸。
他浑厚的鼻息间透出坚定的意志,羸弱的臂膀用尽了气力,将长剑比肩拔出,剑锋斜指苍天。
剑身镶嵌的七颗宝石在夜幕下绽放出璀璨光芒。
微风吹拂须发,白眉随风而舞。
“此一役君臣同心朝堂振作,十万大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定能克复中原,重兴汉室昔日荣光。不成功,便成仁。”
他举起手中杯盏,全军将士应礼举起手中的酒碗一饮而尽。
一声附和“不成功,便成仁!”如击擂鼓,余音绕梁三尺犹存。
二声呐喊“不成功,便成仁!”如利箭穿心,重音震耳威慑人心。
三声共鸣“不成功,便成仁”旗幡闻令而动,军士精神昂扬如上弦之弩蓄势待发。
丞相却哭了。
先帝啊,遥想当年你我江夏委曲求全兵力不过五千,联吴抗曹纵横睥睨兵力屈屈一万二。
如今…如今…六出祁山以战养战,这十万甲士就是我蜀汉的钢铁壁垒,光复汉室指日可待啊…
泪水濡湿了须发,丞相挥剑向前,麾下鏖动。
马上鞍,箭入囊,粮草前运,战事一触即发。
山路崎岖,白衣谋士坐在四轮车上,炎热难耐的天气敦促他不断煽动手中的羽扇驱赶嗡嗡羽动的蚊虫。
十万大军追随着四轮车的车辙在一片静默中前行,这个体质孱弱脸色苍白的白衣谋士俨然是全军的核心。
山谷中间歇吹来的凉风撩拨着干渴的嘴唇,汗不断从皮肤面层涌出来,就像是汩汩流动的泉水。
军士们忙不迭反复擦拭脸上的汗水,而他的思绪却开始飘忽,回想起那个时候…
上陈《出师表》的时候,幼主拉着他的衣袖,水灵的眼波里泛出绝对信任的光,颤巍巍道“一国军政,全听凭仲父做主。”
他拿起国玺大印在奏章上盖了下去。工部随即展开行动,经过三个月没日没夜的赶工,七星祭坛便拔地而起。
这项浩大工程引起了全国百姓的关注,誓师大典还有那个仪式都是在这七星祭坛上举行的……
旌旗猎猎,车马辚辚,号角催征,鼓声震天。
鲜衣怒马、白铠粼粼,大都督引二十万雍凉兵马前来。一路上风尘仆仆,日行千里,仍是整装齐备。
大都督用鞭子策马向前,身后几个战将谋士围上前去。
“此处便是渭水,是我司马仲达与诸葛孔明一决雌雄的地方,日后必将载入史册。”
将令既出,四方兵马各自安营扎寨去了。
九座浮桥在渭水之上凭空而起,恰似空中楼阁般孤寂空灵。
万丈高楼起于微尘,百里长城积于梢末,可这浩大的工程从动土到完工不过半日而已。
所谓“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二十万之众令行禁止如臂使指,竟有如此神威。可想大军听令而行将是何等威能。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刘禅小主子都明白的道理,正如每次郊游前要预先准备好零食。
多亏了仲父研发的木牛流马,蜀中多歧路且山势崎岖,牛马多有不便,可这木头疙瘩却有着鬼斧神工之能,一扭耳朵日行千里不在话下,一拍屁股滴溜溜就停了下来。
就是亏了这等神器,蜀中大军的后勤补给才能源源不断而来。
司马看着这风尘仆仆的木牛流马心里起了疙瘩,皱起眉头思忖一二。倏忽间眉眼冷立,退兵之策就在此间。
可诸葛又怎会轻易露出破绽,莫非这是个陷阱。
紧握令箭的手因激动而颤栗,犹豫再三又踌躇按下。
全军性命皆系于我一人之身,断不可贪功冒进。“传我将令,坚壁清野,休战养息。”
正值年华鼎盛的司马在孔明面前变得谨小慎微。
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变得如此卑微。
蜀军连番叫阵,到了营前挑衅,皆是无果。
山间葱翠阴郁,参天巨树遮蔽了炽热阳光。
兵士模样的杂役赶着木牛流马在山谷间穿梭。
嘴里叼着草叶,哼唱歌谣,遥想儿时放牛轻松悠闲时光。
为首的却是个瘦小矮个,时不时吆喝两句,催促后面的行伍跟上队伍。那个瘦小矮个花了百两黄金在军中谋了个美差,前方打胜仗后方跟着沾光。
诸葛丞相神算无敌,断不会被司马阻挡于渭水河畔。
“按我的推算,不出三日丞相必破军无疑。到时候…自然加官进爵少不了我们的份儿。我李家三代商贾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
瘦小矮个跟后面的随从吹嘘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眉宇间尽是得意,眉毛经不住要抖动两下。
忽然间风沙吹动,林间鸦鸟无声,出乎意料的静,也是绝不寻常的静。
一支箭宇从林间窜了出来,像是猎豹张开了利爪朝向选定猎物目露凶光。
“撤退——有伏兵”临战时刻商贾本性尽显,为了性命可以丢下货物和马车全然不顾。这时当然也顾不上部属的性命安全,自顾自逃命去了。
一边是手无寸铁的赶车杂役,一边是训练有素的魏卒武士。刹那间血光四起,这是单方面的屠杀。血腥味在林间弥漫开来,血迹撒上了木牛流马,是滚烫的猩红。
“留个活口”带队前来伏击的将领如是说。于是那锦衣华服的商贾便留下了性命。“我说,我说,只要你们不杀我,我知道什么全告诉你们。”
在风中簌簌吹动的鲜红令旗上是“昭”字,那么眼前这个银铠小将便是司马昭了。
在刀斧*威之下,披头散发的商贾提溜着眼珠,狼狈不堪地在地上蠕动,似乎想要远离兵刃的威胁,又被无形中的恐惧牢牢捆扎在原地。
“粮草辎重…丞相…他亲自…去了…上方谷”
“呵——”司马昭暗自冷笑起来,世人皆说“卧龙凤雏,人得其一就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竟派这种废物押运粮草,说话都吓得不利索。
“诸葛孔明,我看不过如此而已,真不明白爹为何要怕成这个样子,他从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他得意地笑,仿佛稳操胜券,早已决胜千里之外。
两旁的亲信赶忙迎合上峰“大都督统筹全局,自然有他的顾虑,只是不成想,二公子神机妙算一眼抓住了孔明的死穴”,边说还边笑了起来。
“走,去上方谷把这孔明擒来,让爹看看谁才是他真正的好儿子”司马昭将枪一横,队伍前队改后队,向上方谷方向去了。
延绵纵深百里,四周壁垒森严,雨水冲刷出的天然深谷,非猿猴不能攀援,非禽鸟不能飞渡,好似个天然堡垒。
他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葫芦谷”,顾名思义从高空往下看,前后衔接正好是大小口袋各一,就像是太上老君的乾坤袋。
诸葛就在这群山环伺之上那最高的青翠松树后面等候着。在他的四轮车上,羽扇纶巾、白发长须,瘦削苍白的脸庞却隐约透着坚毅果敢。
司马昭带队行至谷口,正要派人前去打探虚实。遥见蜀军大将魏延引一军而来,两军交锋提起大刀向旗下砍来。
见敌军来势汹汹,大魏军中郭淮挺枪迎上前来,几十合鏖战下来,魏延竟是体力不支,虚晃一枪拍马便走。
蜀军跟着溃退,队形散乱,惹得司马昭不及思考引军便追。“机不可失,孔明乃是战阵奇才,若不乘胜追击待其重整军力就难以战胜了。追,跟我上——”
过了第一道隘口,他谨慎地抬头向上观望,环壁皆是草房,想来必是屯粮之所。继续前行,溃退的蜀军一泻千里,盔甲辎重掉落的随地都是。司马昭便不再心疑,纵马向前驰骋。
及至第二道隘口之时,后方传来一声惊呼“我儿快退”。还没回过神来,只见山谷两峰之间萧萧滚木齐下,尖刺栅栏从高空落下将数千人的队伍拦腰截断。狭窄的山谷小道顿时难以通行。
无数瓦罐被抛落到地上,乌黑的液体流露出来,带着刺鼻的气味。紧接着,一轮又一轮火箭如疾风骤雨而来。刹那间乌黑液体被点燃,将山道染成一片火海。
哭喊声,嚎啕声,在一片慌乱中,命令被阻断无法传达。
兵士纷纷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简直就是人间炼狱。火,蹿腾在滚木上,附着在铠甲上如影随形,如跗骨之蛆甩不掉还硬往里钻。
后方银装劲甲的是司马懿和司马师驰马前来,半柱香前在帅帐闻报,司马昭不听将令领本部兵马自行去了上方谷,便知是孔明设下诡计,一下慌了心神。
没想到还是晚了,他一路上抽打马鞭,汗血良驹愣是累的气喘吁吁。
没能在第一道隘口前把昭儿拦下来。我司马家一门英烈,生则共荣,死亦同穴,决不能把昭儿丢下。
可如今已是绝境。困我三军的乃是孔明,算无遗策的孔明。
兵士在火海里奔走,已经顾不着主帅在何处。长条檑木在高空积蓄的巨大势能成了大杀器,给军队带来了致命打击。
前进无径,后退无路。除非插上翅膀,否则再难逃出生天。
队形,战阵不复存在,就连手中武器都握不住了。
司马懿和两个儿子在火海里抱成一团,一时拿不定主意。
“我怎么可能就在这里倒下。”司马在心里咒骂自己的无能,思绪纷乱之际他再难冷静下来思考对策。
“我怎么能在这里死去,我的春华,我的司马家,我大魏的千秋万代,也能毁在我一人手中”他痛苦低吟着,手驻着剑撑在地上好像已没了力气继续战斗。
他的心已经乱了。这一路走来,他背负了太多,司马家的兴衰荣辱,大魏三朝的托孤倚重,朝廷文武的殷切期盼,都沉甸甸压在他的肩上。
他一个命令一个指示,但凡出点儿差错,都可能被置于死地,全军将士的性命,大魏边陲的安危,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今走到这一步,他反而内心澄澈了。如果在这里停下了步伐,如果就在这里倒下了,如果我们就此折沙沉戟,那就没有以后了。
世上再无我司马懿,再无我司马家,再无我大魏的百年荣光。我决不允许,绝不答应,绝对要守护我身后的所有人。
突然,天空中闪过一道惊雷,漩涡状的云层逐渐形成,原本明亮的天空开始黯淡起来,几分钟后竟开始变得乌黑透亮,漩涡眼里散射出诡异的光。
以司马为圆心,周身三尺微风开始聚集,从鞋跟儿向上逐次攀升。天空波云诡异的风暴要向下衍生出来,上下两股风暴有合拢之势。
“你以为我这鲁莽的儿子这么容易中了你的圈套。”
“你以为我军三分有二尽丧于此就此全线溃败。”
“你以为我会一心救子落入绝境再难逃出生天。”
“你机关算尽把我逼到绝境,可终究还是功亏一篑啊。”
“诸葛孔明,天不亡我,你!又能奈我何?”
渡劫!从九级魔导师到十级超魔导的分水岭,那道不可逾越的深沟壁垒,居然就在这战场上!突破了!
司马,他终于大彻大悟。司马孔明巅峰对决,竟有如此变数。原已心灰意冷抱头鼠窜的魏军士兵关注到了这一天生异象。
强心剂!无疑是一剂强有力的速效救心丸。
“大都督一定可以带我们出绝境。兄弟们一定要振作啊”
天空下飘起几丝雨点,冰冷的水滴滴落在炭火炙烤过的车轮和尸体上,冒起几丝黑烟。
星点儿雨滴洒落下来,竟给这炎热的行刑场带来了些许暖意。
大魏兵士似是从这场雨中看到了生机,纷纷拿起掉落的武器,决意用身体和血拼杀出一条道路。
孔明见状,心惊一叹:不好!当即下令取来诸葛神弩,一扣扳机,只听“嗖——”的一声,一排强劲的箭矢整齐排列自膛口射出,带着破风般的极速。
又是“嗤——”的撕裂声,仿佛要将空气撕开一道口子穿梭过去,尾翼的箭雨倏忽划过天际发出一阵爆响的轰鸣,向司马疾驰而去。
“一定要赶上啊。”孔明在心里默默祈祷,上苍啊!
为了先帝三顾草庐的诚心,为了幼主毫无顾忌的信任,为了那些舍生忘死救大汉于衰颓、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仁人志士们。
我愿意以我剩下的寿命为筹码,把自己作为祭品来献祭,伟大的战争之神!请你再次眷顾我们。
“究极魔法——一击必杀”
孔明的眼神愈发空明,瞳孔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嘴里不住念叨着古怪的咒语,皮肤在寸寸干裂像是老树枯槁,生机正在一点点流逝……
他想起刘皇叔三顾草庐前那个夜晚,他与父亲促膝长谈。父亲早就告诉他,明日会有皇胄来访。
父亲跟他说天意不可违,可他坚信事在人为。
那个夜晚他夜卜星象,早已看穿十年二十年后天下大局当是如此,可他还是决意一试。
父亲跟他说,风不动、云不动、树也不动,只是人心浮动才会世事纷扰。
他说不疯魔不成活,我这一生,与天斗,与人谋,到最后依旧还是会守护本心,无惧无退勇往直前。
可是啊,他又怎能料到,苦肉计、反间计、诱敌深入、火攻落石齐下,《孙子兵法》所有的精华经典都用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可谓算无遗策,到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不甘心,誓要做这最后一搏,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一路的辛苦和心酸都是值得的。
五只箭矢并排而立齐头并进,在靠近司马五尺距离时,两只箭矢骤然加速向前冲击,凭空穿出两个洞来。
司马周身的水汽漩涡已经成型,天地连成一线,俨然是个小型龙卷,朔朔冷风中萧然得更像是一面风墙。
弹指刹那间,加速的两只箭矢已然先至,冲击在这淡蓝色的风墙上不住的旋转,边旋转边试图冲破阻碍。
密集的风和水汽像是深沉的泥潭,箭矢尖头没入风暴中被逐渐搅碎,成了截儿脆弱的木头。
其余三根箭矢聚作一团相互围绕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向风漩,硬生生将司马周遭的风墙打开了通道,只听“咻——”的一声,三支箭矢做接力状前后传递力量,笔直地插入了司马的胸膛。
鲜血滴落下来——一滴,两滴…
像是开了个窟窿的泉眼,更多的鲜血透过铠甲渗出来,把胸前染成血红。
他的脸色苍白,嘴唇因失血而逐渐失去血色。
风动了,他的长发须眉被风拂动。耳畔听见了呼呼声…
他抬头看天,云动了,天空好像画布,云彩在作画…
他突然笑了,越小越大声,止不住的放声大笑…
无数次在梦境中,他在来回奔跑,好像有苍穹巨兽在后面追赶。他来到交叉路口,犹豫不决又踌躇再三。
一边是康庄大道,两旁鲜花盛开,芳香扑鼻而来。道路尽头是黎明曙光,道上有蝴蝶鸟兽在嬉戏飞舞。
一边是悬崖陡壁,阴沉的天色笼罩在头顶,无尽的雾霭让人看不见远方。周遭还不断有孑孓飞虫嗡嗡振动。
他有他的苦衷,也有他的理想。他想去往康庄大道,可形势逼迫他必须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他在悬崖峭壁上小心翼翼的行走,唯恐一着不慎就会丢跌落万丈深渊。
他一次次选择,一次次回头,回到交叉路口,再次面临选择。
“究极魔法——梦貘食梦”做了太久别人手中的刀,这一次我要做自己的执刀人。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选择,同样的梦境。可站在交叉路口的人却成了孔明。
孔明好像没有思考,他迈开脚步就往悬崖峭壁上走,往迷雾里走。烦扰的蚊虫吸血的孑孓没有阻挡他的脚步,迷雾没有迷乱他的双眼,他走的坚定步伐沉稳。
就在孔明走出迷雾即将看见远方的时候,司马再一次发动技能把他拉回了交叉路口,强迫他再次做出选择。
一次又一次,他还是选择了同样的道路。他的衣服被荆棘刮破了,身体裸露在外面被飞虫叮咬,被尖刺刮痛流出了血。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
他越来越虚弱了,直到最后一次,他倒在了路上再也起不来了。
回到现实里,司马胸口还在流血,伤口三寸深,所幸没有命中要害,护甲结实,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诸葛还在那棵青翠松柏后面,还坐在四轮车里,还摇着羽扇带着纶巾。
可是神色变了,一改他一往无前逆天改命的劲儿,两鬓间骤生白发,脸色越发苍白了。
旁人只知道他发动了究极魔法消耗过度,却不知他的心力早已消耗过度。
两大究极魔法相较,原本应当是孔明的一击必杀将司马斩杀,可司马的梦貘食梦一次次打击了孔明的信心,让他最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下雨了,雨势越来越大,浇灭了烈火。司马的援兵到了,用钩锁拉开了栅栏打开了逃生通道,盾牌挡住了劲弩射来的利箭。
司马从这天然牢笼中逃出生天,孔明却在大雨里愣住了,他生平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心口的那股劲儿消了,整个人就像是失了魂儿的木人瘫坐在四轮车里。
人算不如天算啊,司马与孔明在上方谷最后的较量,天时、地利、人和,孔明设计了开头,司马篡改了结尾。
兵法有云,攻心为上。
孔明他承认自己败了。
五丈原,卒。
曹真真的像三国演义上演那么垃圾吗 被和孔明打仗他百战百输吗被诸葛亮三言两语给弄气死了…真正的
演义中只是为了凸显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巅峰对决,所以把很多曹真的功绩都算在了司马懿身上,大大的弱化了曹真的形象,曹操曹丕又不是傻子,如果他真的那么废物就算是皇亲国戚(还不一定是,按魏略记载,曹真原本可能姓秦)也不可能如此重用,又是大将军,又是辅政大臣的,还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说是位极人臣也不为过。所以演义中曹真被气死的情节自然也不可能为真,事实上他是病死在洛阳的。
关于他的一些事迹,看看下面的可见一斑:
1、曹真少时,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曹操壮其鸷勇,让他统领虎豹骑。
2、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於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
3、黄初三年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转拜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
4、黄初七年,文帝寝疾,真与陈群、司马宣王等受遗诏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邵陵侯。
5、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6、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7、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这次如果不是大雨,就算曹真不能全克蜀川,但给与蜀军重创还是没问题的。
8、曹真对已故袍泽子嗣也很照顾,真少与宗人曹遵、乡人朱赞并事太祖。遵、赞早亡,真愍之,乞分所食邑封遵、赞子。诏曰:“大司马有叔向抚孤之仁,笃晏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听分真邑赐遵、赞子爵关内侯,各百户。”
9、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原为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有什么故事
故事一: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故事二:
三国时期,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
故事三:
话说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由于东吴此时也从东南进军魏国的合肥等地,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深知他的厉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马懿坚守不战。于是两军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于蜀军远道而来不可久战。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人马活烧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军准备的易燃物质燃得火光冲天,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不期大雨却从天而降,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等人也就侥幸的逃脱了。在上方谷上的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故事四: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在战场上斗得不亦乐乎。然而这毕竟是小说家言,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在其历次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对决,仅有两次。当然,这不包括诸葛亮死后的一次对决——
1、第一次对决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并用木牛运输粮草,以保障其后勤供给。
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生病(历史上真实的曹真绝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于是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统一指挥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御蜀军。对于这次军事行动,魏明帝对司马懿给与了高度信任,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接受重任后,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鉴于当时的军事态势和蜀军特点,司马懿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将此战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逼退蜀军就算完成任务。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进军的消息后,留下一部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则亲自率军迎战司马懿。起初,司马懿部将郭淮、费曜等抄袭诸葛亮,但被诸葛亮击败,蜀军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随后,魏、蜀两军主力在上邽以东遭遇。
此时,司马懿在初战不利的形势下,立即收兵据险防守,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只得率军退回。而司马懿也尾随诸葛亮到达卤城。此时,老将张郃建议:“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资治通鉴》)主张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不应该只尾随而不敢追击。
对于张郃的建议,司马懿并不听从,还是继续尾随诸葛亮,追上蜀军后,司马懿还是不与诸葛亮交战,而是选择在山上扎营,继续据险不战。司马懿此举令众将极为不满,甚至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资治通鉴》)的话。
到了这年五月,司马懿派张郃攻击围祁山的蜀军,自己则亲自率中路军与诸葛亮正面对峙,在部将的纷纷要求下,司马懿率军与诸葛亮蜀军正面交战,不料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于是司马懿随即退军保卫大营,继续坚守不出。至当年六月,蜀军后勤补给困难的致命问题再度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设置的伏兵射杀。
纵观两人的第一次巅峰对决,司马懿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利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的弱点,将其逼退。不过司马懿虽达到了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诸葛亮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还是没有解决后勤补给这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被迫退军。
2、第二次对决
诸葛亮退军后,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计诸葛亮在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调运粮草,以备再战。而司马懿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果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的再次伐魏筹备了三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充分,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同时举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军抵御东吴,一方面继续以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从曹魏的军事部署来看,魏明帝显然更在乎东吴的军事行动,并要求司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敌方针,“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大军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也率军渡过渭河,背水立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亮若出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预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余丈,南北长有七里左右,东西宽约二里,南依秦岭,北傍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并在此处搞起了屯田,显然意在持久作战。
那么,司马懿为何害怕诸葛亮出武功呢?从地图上看,武功是曹魏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距离长安很近,诸葛亮若沿着渭河,取道武功,则可直接威胁长安。如果这样,司马懿就不得不与蜀军主力展开决战。这是与司马懿的战略初衷相背离的。而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为出武功要经过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而司马懿大军又近在咫尺,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个险。这与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辙。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不敢冒险,往往已失战略先机。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对司马懿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司马懿很重视这个建议,派郭淮驻防北原。郭淮的营垒还没有筑成,蜀军已到,“淮逆击却之”。
这样,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显然是蜀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同年七月,东吴在东线作战失利,魏军进一步获得战略主动。曹魏群臣认为司马懿与诸葛亮在西线正相持不解,建议明帝西幸长安。但魏明帝则轻松地说:“权走,亮胆破,大军足以制之,吾无忧矣。”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尽管诸葛亮想尽办法刺激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终不为所动。逼得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试图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为平息众怒,乃上表请战。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执持符节支持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诸葛亮得知此事后,无奈地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殁于军中。从而结束了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巅峰对决。
3、死后的对决
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为名撤退,从而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谈。对此,司马懿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这其中是否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呢?
好了,今天关于“孔明巅峰对决阵容搭配表”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孔明巅峰对决阵容搭配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